• 保存到桌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日本文化

日本汉学家安藤润一郎:文化体验是通往理解的必由之路

时间:2017-09-29 11:11:36   作者:中日网新闻   来源:   阅读:428   评论:0

日本学者安藤润一郎

  安藤润一郎,是一位研究东亚文化的日本学者。2017年9月,他作为27名外国青年汉学家中的一员,赴北京参加了由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2017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来自26个国家的青年汉学家们零距离地观察、体验中国,并与对口领域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讨和交流。

  期间,参加本次研修的日本东洋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安藤润一郎接受了《北京周报》的专访,讲述了他与中国难以割舍的情缘,并就中国的变化发展、中日民间交流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观点。

 

儿时便与中国结缘

  安藤润一郎和中国的缘分开始于幼年时期,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跟随父母第一次来到中国。“我的父母都是早稻田大学的教授,我的父亲安藤彦太郎曾在中央编译局工作,他也是《毛泽东选集》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日文版译者。而我的母亲研究的是中国文学,曾在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教授日语和日本文学。”安藤润一郎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诉说起父母那段光辉的历史,眼中闪烁着些许光芒。

  跟随父母来到中国后,他先后进入了北京大学附属幼儿园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学习。在那个时代,中国的文化生活方式还比较匮乏,孩子们最大的娱乐就是看电影,安藤自然也不例外。他最爱看的电影就是《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和《地道战》。“我最初是在中国接受的国民教育,所以当时我对自己是日本人这个概念是比较模糊的。我们也玩打仗游戏,我也扮成游击队打鬼子。”安藤笑着说。

  在中国生活学习了3年之后,小学1年级的安藤回到了日本。后来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他还曾两次回到了北大附小读书。由于从小接受了中日两国的教育,所以安藤拥有一种双重的认同感。在中国接受教育期间,他了解了日本侵华的历史和日军残暴的行径,而通过日本的国民教育,他也认识到过着普通生活的日本人同样是战争的牺牲品。少年安藤逐渐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这也为他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惊异于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

  虽然长年从事于有关中国的研究,但每次来到中国,安藤都会感觉有些适应不过来。“近几年来,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为显著,比如说这次我到中国来,我发现打出租车和以前不一样了,相较于招手这种打车方式,使用打车软件会更加方便。此外,中国的微信功能非常强大,感觉把LINE、Skype、Twitter的功能都合在了一起。我们这个团队发通知都是通过微信,我觉得非常好用。”

  而在专业研究领域,中国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也是让安藤印象深刻。“我经常去中国各地的档案馆和图书馆查资料,我发现档案馆和图书馆的档案资料的开放程度、使用的便利程度都越来越高。有一部分档案在网上公开,我们可以直接免费下载;没有在网上公开的档案也可以去档案馆的电脑上阅览,比一页一页地翻书方便多了。”

  除了互联网产业以外,对于中国经济全方位的高速发展安藤也是感触颇深:“我上小学的时候,中国是一个特别穷的国家,但现在和日本差不多了,在很多的领域正在超过日本。”安藤认为,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但日本也不必悲观,日本也面临着很大的机遇。他说:“对日本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能不能接受这样一种‘新常态’,日本不能再自以为高高在上了。换个角度来说,中国的高速发展对日本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日本的产业有非常雄厚的实力,如果更加努力的话,我觉得日本的产业也可以更上一层楼。”

 

“文化体验是通往理解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中国访日游客数量大大增加,访日旅游的目的也逐渐从“爆买”转向深度文化游。对于这种意识的转变,安藤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文化体验是两国人民通往理解的必由之路,通过文化游,中国游客可以了解一个真实的日本。”

  通过旅游,一部分中国游客对日本的印象得到改观,那近年来,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对此,安藤也坦言,在日本,与二十年前偷渡、打工的形象相比,现在中国人的形象已有所改观,但受日本部分媒体和现政权的影响,以及一些中国游客在日本的不礼貌行为,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印象还说不上好。不过他也指出,日本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刚开始出国旅游时也经历过同样的问题,他相信中国游客的形象一定会越来越好。

  为了使更多的日本人了解中国,安藤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觉得相较于办交流会等活动,更好的方案是让更多的日本人到中国来,直接接触到中国,才能了解一个具体而真实的中国。”


相关评论
精彩推荐
Copyright © 2002 - 2018 CHINA-JAPA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日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TCMS V2.73